颍东区插花镇闸南村村史博物馆 记住历史,留住乡愁。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村子建起村史馆、民俗馆。这里每一个物件,都带着先辈的温度,藏着一个村落的文化记忆,日渐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原乡。 乡愁,乡愁 颍东区插花镇闸南村,茨淮新河岸畔不远处,掩映于树荫下的一处农家小院中,由张亚斌亲手打造的“村史博物馆”渐渐成形。 张亚斌是村里少有的70后大学生。一次偶然回乡,望着多年无人居住的老屋,瞬间冒出念头:利用自家旧宅,打造一处寄托乡愁的所在。 自那时起,张亚斌每次返乡的第一件事,便是四处寻访各种老旧物件:缝纫机、压水井、煤油灯,更早的独轮车、食槽、中堂,晚清时新娘陪嫁的徽派家具,还有半台废弃的水车……都被他一股脑儿地搜集到旧宅。 前一阶段时间,因为疫情张亚斌留在老家,有了宽裕的时间整理小院。200多件老物件被有序摆放,以碎砖断瓦在小院中垒砌出“天圆地方”造型,于小院前端开挖出水系园林…… 张亚斌说,经济社会迅速发展,村民的生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,有关乡村的记忆越来越稀薄。“希望通过建造这样一个‘村史博物馆’,以沉浸式体验,让人们感念过往,让乡愁有所安放。” 变迁,变迁 6月1日,一群小学生涌进阜南县王化镇万沟村民俗馆。耕地的犁子、播种用的木耧、运输用的小推车……很多在电视和书本上才能见到的老物件,让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。 万沟村村委会主任孙超群兼任民俗馆解说员。他介绍,这座民俗馆由全体乡亲捐钱捐物,于2020年末建成。 虽然地处偏远,但王化镇历史悠久,境内有富陂故城、刘邓大军南下经过的双龙桥遗址等。当地还曾出土大量陶鬲、陶豆颈、陶网坠等陶片、蚌壳和石斧、石锛、石箭头、石刀、石铲,被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 “在民俗馆,我们镇、村的历史和变迁被记录下来,更以实物呈现出来。对后辈而言,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”孙超群说。 紧靠沙颍河的颍州区三十里铺镇洄溜居委会,有清真古寺、望月楼、刘家祠堂、百年粮仓、石条老街等历史建筑。历史上,洄溜商贾云集,一度被称为“小香港”。 按照当地规划,将在洄溜民族广场处建起一座占地约3亩、存放历史物件的民俗大院。“ 预计明年能建好。希望这些老物件能让年轻一代,记住逐渐远去的乡愁,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 ”洄溜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穆长军说。 传承,传承 中国首部村史——这个沉甸甸的骄傲纪录,完成于颍泉区闻集镇大钱营村八旬乡贤钱金贤之手。 2002年,钱金贤从闻集镇党委副书记任上退休。生长于斯的钱金贤,对大钱营村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。他希望大钱营村的历史、村中走出的“杰出”人物,能被长久地记住。于是决定,编写一部属于大钱营村的村史。 从2002年起至2008年,钱金贤用时6年完成中国第一部村史——《大钱营村史》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他和几名退休干部还将废旧村部,改造成“大钱营村人文展教馆”。 家训室、大钱营革命先烈和好人事迹室、“状元”室、图书室、家长学校……走进“大钱营村人文展教馆”,仿佛走进一个浓缩版的乡风文化教育基地。 今年以来,钱金贤又将“大钱营村人文展教馆”由原来的2间扩大到4间,面积增至100余平方米,新添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室和故事堂。每周一三五中午或傍晚,钱金贤便将自己编写的党史故事、法治故事,向全村群众进行广播,每次持续半个多小时…… 钱金贤希望通过“大钱营村人文展教馆”,将长久以来的淳朴乡风传承下去,铭刻在所有村民的记忆中,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。 推开,推开 “如今在乡村,很多村民自发建起村史馆,具有很积极的意义。”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于旬认为,村史馆、民俗馆不仅为老人提供怀旧的场所,也向更多年轻一代展示了过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,及先辈为建设家乡艰苦奋斗的历史。既可以凝聚民心,增强群众建设乡村的决心和信心,又可以激励群众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 “推广建立村史馆,也在我们的计划之列。”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王显明告诉记者,按照规划,我市将在颍州区西湖镇白行社区、颍东区冉庙乡张湾村建设村史馆。 为何是这两地?王显明介绍,近年来,白行社区(村)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;张湾村位于茨淮新河岸畔,见证了广大农民工可歌可泣的治淮史。“目前,这两处村史馆正在规划中,有望今年下半年建成对外开放。” 王显明介绍,接下来,村史馆建设将逐步向各县市区推开,主要用以展示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,我市乡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进步和变化,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等。 |
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: fynews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