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瞬间定格为永恒,总有一些事件成为时代标杆。2008,北京奥运;2022,北京冬奥。双奥之城,成为历史标杆。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,全国乙卷作文不回避热点,围绕“北京——双奥之城”组织信息,展现材料,以表格和数据形式,直观呈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,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,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、文化自信、制度优势,激发爱国情怀,创造更美未来,体现立德育人导向,凸显核心价值。 一、举笔乾坤定 未啸已生风 ——确定立意 清代王夫之说:“意犹帅也,无帅之兵,谓之乌合。”在应试作文中,准确的立意是前提,是关键,它决定着作文的档次。 奥运话题不是陌生话题,一年来很多模拟考试的作文中都出现过。但是老话题常常新出法,不再考文化自信,或者开幕式的审美,或者拼搏精神。考场上要学会分析“这一个”“这一次”的材料呈现方式。 先审表格,以两次奥运盛会为切入点,分别从比赛成绩、群众参与、科技亮点、交通支持、国家经济几个方面,由表及里,来引导考生感悟中国14年的蓬勃发展,并激励学生再奏鼓角,继续跨越向前。表格已经为我们提供了“跨越,再跨越”涉及的各个方面——成绩、民众、科技、国家发展等。 其次,审文字阐述,它为我们展现了写作语境。此段总结引出“跨越式发展”,并用第二人称“你”引导学生思考:“亲历其中,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;未来前行,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。”材料提示让考生写一篇有“我”的文章,有“感受”,有“思考”,有“融入”。 时代出题,青年答卷,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。“我”的缺位,使高中生的作文中充满了假话、大话、空话、套话。无“我”的写作,极容易成为没有生命力的“圣诞树”。“我”可以是作者本身,也可以扩大为“我们”“我辈青年”,引领孩子学会在纸上与自己真诚对话,作文要有“我”或“我辈”对“跨越,再跨越”的思考、认识、感受、融入。 在文字阐述中,话题聚焦为“跨越,再跨越”,“跨越”,是传承,是发展,是进步,是提升,是螺旋式上升,也是期待当代青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努力,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在“站起来”“富起来”之后,接力前行,奔向“强起来”。所以行文中,不仅要扣“跨越”,也不能忘记“再跨越”这个关键词,这样才是全面扣题。 二、环肥复燕瘦 赋形各千秋 ——打开思路 原材料是引子,是酵母,引发我们关于“跨越,再跨越”的联想。联想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,是展开写作内容的风帆。既要学会联想不同人物,也要联想不同领域,还要进行反向联想,有的人、有的企业甚至朝代、国家,不跨越,不奋进,折戟沉沙,被时代的大潮淘汰。 可以从个体入手写“跨越,再跨越”,到达某个领域的山巅。苏炳添在田径场上的一次次跨越,陈薇在疫苗研制上的一次次跨越,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一次次跨越……由此引出吾辈青年如何做,才能接过跨越的接力棒,再创辉煌。 可以从时代入手,谈科技进步、文化传承和弘扬、国家发展、民族自强的一次次跨越,而每个领域都有人物和成绩作为素材使用,这个角度不能写得太空,学会落实到这些领域的人物和实绩。 比如科技方面,中国航天人的攻坚克难、精益求精、跨越再跨越,才有“祝融”探火,“羲和”逐日,“天和”遨游星辰。比如文化方面,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到央视的“典籍里的中国”“经典咏流传”,一次比一次精彩的文化盛宴,在跨越再跨越中实现文化自信。比如国家发展方面,在民族危亡之际,中国脊梁屹立不倒,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,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,陈延年的宁死不跪……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,才实现站起来的跨越;有了红旗下、春风里的锦绣山河,毛泽东画出了上天入海的宏伟蓝图,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,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,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,为“富起来”的跨越扬起了风帆,习近平带领我们脱贫攻坚,走上无“穷”之路、一带一路,开启了“强起来”的新阶段。 可以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入手,个人的跨越对国家跨越的推动,一代代人的跨越再跨越,才有了今天的国家跨越;国家跨越后,为个人跨越提供更高的平台…… 三、石韫玉而山辉 水怀珠而川媚 ——打造文采 这次作文,审题难度不大,考生们大多会紧紧围绕“跨越再跨越”展开,不易跑题,那接下来拼的就是文采了。古人云:功夫在诗外。其实,考试也是如此,“功夫在考场外”,有了深厚的积淀与持续的写作训练,才能做到素材顺手拈来,才能作文语言文采飞扬,才能在高考的舞台上翩然飘逸、惊鸿照影。 避免空洞,化大为小。如上文所说,写历史进步,写科技发展,不能空谈政策和变化,容易写得像历史或者政治论文,失去文学性,阅卷老师会陷入空洞的海洋,审美疲劳。可以像前文的举例一样,具体到一个个人物、一个个领域、一件件实绩上。 增加情境,再现画面。比如,“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;南仁东研究‘中国天眼’;林俊德带病保存科研资料。科学家们的一次次跨越,实现了科技繁荣。”这样的论据呈现,可以加入情境化、画面感的描述,会增加生动感,也突出“跨越再跨越”的主旨: 烈日下,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,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;风雨中,南仁东一趟趟勘探重峦洼地,为“中国天眼”殚精竭虑;病房里,林俊德头冒虚汗,一回回打开电脑,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整理出宝贵的科研资料。一代代科学家的“跨越再跨越”,才有了今天科技之花的处处绽放、吐露芬芳! 立意为魂,思路为骨,文采为血肉,这样你的考场作文才能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、神采奕奕、熠熠生辉,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。 |
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: fynews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