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在是太安静了,那几天是从来没有过的安静。 常态生活下的小区,老老少少,来往不断,工作人员脚步匆忙,买菜购物的大爷大妈悠闲自在,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家长按时出入,从早到晚人声嘈杂,车辆不断。每天如此,每个人对这种生活都早已习以为常,一下子消声匿迹了,总觉得有点不习惯,不适应。 那些日子四周寂然,小区静,街道空,庭院无声,聊天的没有了,购物的不见了,打扑克的场地空荡荡的,儿童游戏的地方静悄悄的,大人小孩都不出家门了。一切烦人的噪音,也消失了。 进入“静态”的不只是人们,或许是大自然的万物皆有感应,或许是我过于敏感了,原来小院子里鸟雀成群,鸟叫声此起彼伏,相当热闹,人也乐在其中。可是那几天,很少有成群的小麻雀飞来飞去了,枝头欢跃的喜鹊也不见光临了,偶尔只能听到远处的一声斑鸠叫,奇怪的是屋后小河里一片蛙声,不知何时也竟然无声无息了。 “静态”生活中,人们的心态大不相同:有的顺其自然,安份守静;有的烦躁不安,总想找个机会溜出去……人生百态,尽情展现。或许只有在虚静的境界之中,人们才会暴露出隐形的个性,真正认知自己本来的面目。 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说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是诫勉子孙,更是劝诫后人,至今仍为不少家庭作为家训。所谓的人生境界,好像都需要在虚静的状态中修炼。 “萧然一室静,乐只复何如。”(宋·晁说之)自古以来,这种守静、乐静的传统文化,历朝历代普遍为人们津津乐道。守静就是要收住烦乱的心,在鸡零狗碎的繁忙中,在纷乱杂碎的头绪里,寻找一个恬静的环境来守住它。 由闹入静难,如果难以安心,实在静不下来,不妨读一读老子。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,以往人们研究老子,总是用“清静无为”、“恬淡寡欲”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。 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曰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的状态,缤纷复杂的外界,存在着诸多干扰、诱惑,人的私欲开始膨胀时,心灵就会蔽塞不安,所以必须注意“致虚”和“守静”,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。 虚是心中无事,没有任何妄念,没有任何企求,虚心也是这个意思。虚重空性、无执、无欲。静重专注、安静、有专注力。诚心诚意地守静,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。入静以后,就不会受表面现象迷惑,领悟其自身的规律,得到真我。就能够面对万物的瞬息变化,回归生命的根源,真正理解这种回归自性的道理。 “独绕虚亭步石矼,静中情味世无双”。无论生活处于何种状态,我们都应该坚守心灵的清静不变,感受一下静中的情味。 |
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: fynews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