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8时31分,根据国家防总指令,王家坝闸启闭机室里工作人员按下控制按钮。13孔闸门缓缓打开,蒙洼蓄洪区敞开胸怀…… 这一天,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、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“孤岛”。这一天,全国都在点赞蒙洼人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的奉献精神。 这是60多年来,蒙洼蓄洪区第16次蓄洪,蒙洼人一次次舍弃家园,一边饱含热泪,一边扛下所有。 另一边,蓄洪后,增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涌来,汇聚成阜阳担当,筑起铜墙铁壁守护群众生命财产。 一代代蒙洼人在与洪水的较量中,铸就了“王家坝精神”。如今,“王家坝精神”已经成为阜阳城市精神,融入阜阳人的血液中,凝心聚力,成为这座城市前进的力量。 带上家当、赶着牛羊,2017人离开家园 受强降雨影响,淮河干流王家坝站水位在7月19日快速上涨。当晚,阜南县接到指令,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非安全区的群众需要在7月20日凌晨3时全部转移,确保蓄洪区随时“待命”。 一场与洪水竞速的人员大转移按下了启动键。 居住在蒙洼蓄洪区的群众没有一句怨言,连夜转移。76岁的潘光辉就是其中之一。当晚11时,他开着电动三轮车已经上下潘台子十多趟了。床垫、电视机、一包包床单裹着的衣物,都从庄台下的老房子搬到了台上的儿子家。“虽然都是些老物件,还是不舍得丢下。” 当晚,共有2017名庄台下的群众转移。他们带上家当,赶着牛羊、鸡鸭,匆忙地离开了家园。 但在这场人员、财物大转移中,他们不是孤军奋战——党员干部、武警部队、公安干警等,众多增援队伍从四面八方涌来…… 当晚12时左右,在桂庙村,一辆大巴车载着40多名阜南县直机关的党员前来增援,帮助群众转移。此时,村头的农资经营户吴孝龙正为店里60吨化肥农药发愁。如果不能赶在洪水来前转移走,不仅是一笔财产损失,还会造成生态污染。 “我们来!”十几名党员走进吴孝龙的店里,一人扛起一袋化肥就往车上运。不到1个小时,吴孝龙店里垒成小山的化肥就被搬运一空。他激动地说:“幸好有你们!” 7月20日凌晨3时,阜南县王家坝蒙洼前线指挥部传来消息,非安全区人员转移完成。 7月20日8时31分,时隔13年,被誉为“千里淮河第一闸”的王家坝闸开闸,滚滚洪水奔腾而入。 蒙洼蓄洪区敞开了胸怀,很快,4个乡镇、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“孤岛”。 郑台孜是王家坝闸开闸后最早被下泄洪水围封的庄台。 虽已成为“孤台”,但在郑台孜庄台的凉亭里,村民们仍闲坐聊天,气定神闲。他们的安心,缘于身边的“守护者”——当地政府工作人员、群众、武警、民兵、志愿者等组成的抢险队伍,携手护堤保民众;各方爱心企业纷纷捐献爱心,保障居民生活物资充足;庄台上建起了临时党支部、医疗小分队,随时随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…… “为了上下游的安全,这点苦咱愿意吃!现在,我们啥都不担心。”76岁的村民朱凤启说,家中缺点啥,只要和派驻庄台的党员干部说一声,就会有冲锋舟送过来。 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『王家坝精神』 今年,已经是王家坝第16次开闸蓄洪。一代代蒙洼蓄洪区人民用乐观、坚守和不屈的意志,铸就了“王家坝精神”。 1953年,蒙洼蓄洪工程竣工,总面积183平方公里,相应蓄洪量7.5亿立方米。同年,王家坝闸竣工。1954年,王家坝闸建成的第二年,淮河发生特大洪水,王家坝闸第一次启用。那年,大批农民、工人、人民解放军、学生、干部、船民等,有组织地奔赴抗洪前线。他们在千里江堤上奋战3个月,最终战胜了水患。 从那时起,在一次次防汛抗洪救灾的斗争实践中,“王家坝精神”逐步形成。 “起初并没有普遍公认的提法,有人曾称之为‘蒙洼精神’。”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成俭回忆,直到2009年,有网友在网上发文,提出阜阳崛起要弘扬“王家坝精神”和“农民工精神”。相比于“蒙洼精神”,“王家坝精神”具有更明确的地域指代性,且大气、响亮,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响。 2009年11月4日,为全面提升阜阳形象,促进阜阳加速崛起,把“王家坝精神”提炼好、宣传好、实践好,中共阜阳市委办专门下发《关于开展征集研讨提炼“王家坝精神”和“农民工精神”系列活动的通知》。 2010年7月24日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阜阳,对阜阳正在提炼“王家坝精神”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。 在王家坝,温家宝总理对村民们说,每到汛期,乡亲们就很辛苦,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“王家坝精神”,这就是舍小家、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,就是不畏艰险、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,就是军民团结、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,就是尊重规律、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。这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,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。 至此,“王家坝精神”有了准确系统的阐释。“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以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,以舍己为人、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;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;团结一致、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;百折不挠、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;科学发展、共创和谐的时代精神为内容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。”闫成俭说,“王家坝精神”已根植于江淮大地,反映了阜阳人民、江淮儿女的政治信仰、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。 新时代赋予『王家坝精神』新内涵 如今,“王家坝精神”已经是阜阳的城市名片,融入了阜阳人的血液中,成为阜阳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。 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刘斌介绍,2010年10月,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出了《关于将“王家坝精神”作为阜阳城市精神的决定》,“王家坝精神”正式成为阜阳城市精神。 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,‘王家坝精神’已经有了新的变化,融入了时代内涵。”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社科联主席、市委讲师团团长燕少红表示,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,而“王家坝精神”是中国精神在王家坝的集中体现,也是阜阳干群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。 燕少红认为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王家坝精神可以概括为“忠诚、奉献、担当、奋斗、团结”。听党话、跟党走,开闸泄洪毫无怨言,体现的是对党、对国家的忠诚;60多年来,王家坝闸16次开闸,群众的良田和家园被淹,体现的是奉献;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,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,敢于担当、敢于负责、敢于作为,体现的是担当;面对困难,敢于斗争善于斗争,困难过后,不等不靠,发愤图强,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,体现的是奋斗;在抗洪抢险过程中,军民团结、干群一心,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支援,体现的是团结。 “如今,‘王家坝精神’的群众基础根深蒂固,这源于党的正确领导。” 燕少红说,近年来,在党的正确领导下,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得到了明显提升,更加坚定了听党话、跟党走的思想。“新时代,我市将大力弘扬‘王家坝精神’,凝心聚力,建设实力阜阳、大美阜阳。” |
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资讯,尽在掌握